所有在駕駛場景下使用的App,必須死守的生命線就是安全。即使是作為王者的微信,它推出的車載版本,也是閹割過的。畢竟,它的存在只是讓用戶不斷連,而不是鼓勵用戶一邊開車一邊搶紅包、刷朋友圈、視頻聊天。
1
群聊
高德地圖想做社交的心情,跟我想要體重不過百的愿望一樣強烈。
清明假期我出京了,特意提前一天返程,結果人算不如天算,還是沒躲開堵車。一上G1高速,高德地圖就顯示,因前方事故,擁堵8公里,通行時間約47分鐘,App上那條暗紅的長線蜿蜿蜒蜒,像腸梗阻一般叫人絕望。
“哎,你看,高德還能聊天?”駕駛座上的家屬把手機遞過來,是一個群聊界面,顯示277人在線聊天,有人發圖,有人發語音。每個用戶昵稱后面,都標注著距離我的公里數,對話框內,每條信息下方都有個(夸夸)的提示,類似點贊。
我不是第一次看見它了。之前兩次都是在北京市區,一次是從建國路上國貿橋,一次在北五環。
當時,我堵在路上,導航中的高德地圖,突然彈出一條推送,“前方車友嘉勝郎向你發來信息:后頭堵著的兄弟莫急,應該快了”,點進去就是這樣的群聊界面,只是沒清明返城時那么熱鬧罷了。
這其實不是高德的新功能了,它在2020年11月上線,叫“擁堵圈”,是專為在堵車時向用戶推薦的群聊功能。
它的設計邏輯或許是緣分吧。畢竟大千世界有千萬個時刻,千萬條道路,千萬輛汽車,怎么偏偏我們幾位被堵在了方圓十公里內。
于是,高德用LBS技術讓堵車中的用戶,在線上的“擁堵圈”相聚。
早期“擁堵圈”不支持用戶自定義文字,只能從系統設置的內容里選擇信息發送——顯然后來它悄悄升級了,用戶可以自由發揮聊天內容,這樣能聊得更暢快。
不過,當高德的這份“體貼”突破了安全邊界,就可能變成致命溫柔。
我第一次進入“擁堵圈”時,國貿橋的擁堵已經基本結束,路況不錯,我不需要踩剎車,只是在慢速行駛時,抽空騰出手點擊了手機界面(聲明:駕駛惡習,切勿模仿)。
沒有因駕駛時分心出事故,我當然很幸運。但是,如果“擁堵圈”的用戶數繼續擴大,變成駕駛過程中的社交聊天場景,恐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都要一臉黑人問號吧。
再想想,如果有一天,道路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經查是因為駕駛員沉迷于高德地圖聊天,錯把油門當剎車,這樣的責任,高德地圖真的敢擔,能擔嗎?
切記“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2
本地推薦
在北京,擁堵是日常,習以為常的駕駛員們,早就失去了吐槽的欲望。而清明返城時的高速場景顯然歡快很多,群里討論的主題包括堵的是哪側車道、車里都有什么吃的,還有人提議,“弄個微信群吧”。(論用戶習慣的重要性)
然而,我參與聊天的欲望,就像每周一早上鬧鐘響起需要起床的時候一樣:一點都不想。
有人可能會認為,被堵在同一條路上是該死的緣分,是天注定。可是對不起,我只想知道多久才能到家。
再說了,平時當個社會人已經那么累了,開車的時候只做自己,它不香嗎?
高德顯然不理解“人生而孤獨”的境界。它要的是活躍用戶,是頻繁進入,長長久久的留存。
4月4日那個下午,原本2小時的路程,我們走了3個小時。踏著夕陽進入北京市區,我心情愉悅。此刻,高德又來了新推送:“【用戶***】:給你分享一個好地方”。
好奇害死貓,我還是沒忍住,戳開,底線再一次被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