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確實是個外行,但他讓傳統金融業瑟瑟發抖,馬云在外灘金融峰會的演講,引發的巨大爭議是近年來少有的。
贊美如我者有之,抨擊者也不少。
金融圈一些專家抨擊馬云是外行,根本不懂金融,說馬云“有點飄了”。
馬云懂不懂我還真不敢評價,但螞蟻金服將創造有史以來最大的IPO卻是事實。即使不懂,做到這個程度,說明“懂”又能如何?金融專家們倒是很懂,對中國金融又做了多大的貢獻呢?說人家飄,你要是能創造個你們村你們縣的最大IPO,恐怕都不知道飄到什么地方去了。
螞蟻金服數據確實亮眼。
數據顯示,螞蟻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81.91億元,同比增長42.56%,主要來自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收入的增長;實現毛利潤695.49億元,同比增長74.28%;整體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8.13%增長至58.84%。但螞蟻更看重的不是數據,而是自己的定位。
螞蟻自己把自己定位為:“螞蟻集團不是一家金融機構,也不僅是一家移動支付公司,而是一家決心用今天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去助力銀行和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每一位消費者、每一家小微企業的科技公司。”
這和馬云在這次引起軒然大波的演講中提出的而是他提出的關于重構未來金融體系的理念是一致的。馬云說,
“世界期待一個真正為未來而思考的全新的金融體系。如果二戰后,當時的人們能夠有這樣的遠見和擔當為未來、為年輕人建立一個全新的金融體系,今天的我們同樣有責任思考未來的金融體系。未來的金融體系,要從幫助20%的人,到幫助80%的小企業和年輕人;要從過去的人找錢、企業找錢,做到錢找人、錢找企業,錢找好企業。評價這個體系的唯一標準是普惠,綠色,可持續,背后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起決定性作用。”
關于幫助80%的人這樣的愿景,馬云其實在2013年外灘金融峰會的演講中就提出了,當時他說:
“中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服務了20%的客戶,我看到的是那些80%沒有被服務的、該被服務好的潛在的企業,如何把他們服務好,中國巨大的潛力就會起來。”
“80%沒有被銀行服務”
數據顯示,馬云所言“80%沒有被銀行服務”指的就是中國大量的中小企業在主流的金融體系下面臨的資源錯配和難以獲得主流金融資源的尷尬。
眾所周知,改革4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60%以上是大量的中小企業貢獻的,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整個金融體系對資金的供應卻呈現相反的扭曲狀態: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到40%的國有大企業,獲得的貸款資源卻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70%以上,而對國民財富貢獻高達62%的大量中小企業,只能從主流金融機構拿到不到30%的貸款。”
造成這種扭曲狀況的原因,則是因為麥金農所言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壟斷所致。
“金融抑制”一般是指一國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政府對金融實行過分干預和管制政策,人為地決定利率和匯率并強制信貸配給,造成金融業的落后和缺乏效率,金融與經濟之間陷入一種相互制約的惡性循環狀態。金融抑制必然產生金融壟斷。
馬云要改變金融體系只為20%的人服務的狀況,居然被炮轟,我覺得真的匪夷所思。當然,中國的銀行業也確實不爭氣。拿著壟斷的牌照,賺著全世界其他國家銀行業想都不敢想的高額利差,利潤占到了全球銀行業利潤的一半以上,卻硬是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金融壟斷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盡管中國一直在強調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但由于大銀行的壟斷和金融抑制,中國的銀行機構不僅數量少,而且進入門檻高,民間金融無法給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造成了人為的短缺,導致80%的企業無法從主流的金融體系獲得信貸資金,這是馬云看到的實實在在的機會。
這樣的狀況,難道不應該改變?我們應該譴責的是,為什么占有壟斷資源的中國的傳統金融業無法為我們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而不應該去指責一個試圖想改變這個狀況的人“不懂”,“飄了”。
馬云在2013年那篇演講中講到“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
很顯然,這是馬云對中國金融業下的一封非常霸氣的戰書。馬云說:“有時候我們認為,我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不懂,而世界往往是被那些不懂的人搞翻天的。”
關于互聯網金融,確實可惜了,基本被一群騙子糟踐了名聲,錯失了大好發展時機,今天是一地雞毛。但馬云的螞蟻卻不斷壯大,踐行著他當時的判斷。
螞蟻要創造全球資本市場歷史上最大的IPO的記錄,足以說明,這只螞蟻足以撼倒傳統的金融業的恐龍。
馬云是個攪局者,從7年前提出,到今天螞蟻讓傳統金融業瑟瑟發抖。只用了7年時間,7年前,他的余額寶只有250多萬用戶,似乎不會撼動傳統金融的地位,但今天,這只螞蟻已經讓恐龍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傳統金融業的日子,的確屈指可數了。不管如何抨擊馬云不懂,趨勢是無法改變的。馬云飄不飄,傳統金融機構的日子都難以歲月靜好了。
著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其《經濟史理論》中指出,英國的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的結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結果,因為工業革命中使用的技術在之前就已經出現,而只有在出現金融革命后,工業革命才真正發生了。
的確如此,對于致力于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中國經濟而言,如果沒有金融的創新,如果不改變中國金融業壟斷和制度殘缺造成的外強中干的局面,沒有強大的金融的支持,中國就很難成為真正的創新型國家。
馬云說:“中國不缺銀行,但是缺乏一個對10年以后經濟成長承擔責任的金融機構。”這可以被評為中國金融業最具煽動性和革命性的的醒世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