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張一鳴,剛剛完成對50歲的馬化騰的超越。
10月20日,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身價達到594億美元,取代馬化騰成為新的中國互聯網首富。
張一鳴暫時在財富上超越了馬化騰,但字節跳動要想反超騰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營收、盈利還是用戶基數、陣營實力,騰訊仍然遠在字節之上。
可能最讓張一鳴意難平的是,要想追上馬化騰,字節跳動還得走上騰訊走過的老路。2021年的張一鳴和字節跳動,站在了馬化騰與騰訊2011年啟程的路口。
十年前,騰訊已經躋身第一陣營,連續5年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但遠未具備日后互聯網江湖盟主的風范。百度和阿里作為最主要的對手,割據一方、分庭抗禮;網易、新浪等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在游戲、微博等領域具備與騰訊一戰之力。
當時,騰訊的產品研發處于瓶頸期。誕生于PC時代的QQ,仍然是騰訊社交板塊的命根子和搖錢樹;游戲業務幾乎全是端游和頁游,主力產品包括《QQ飛車》《QQ炫舞》《穿越火線》等。
彼時,所有人都聽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腳步臨近。微信剛剛上線,還未展現威力,騰訊一時間竟很難在龐大的武器庫中,找到駛向新時代的船票。
2011年3月底,百度以460億美元的市值超越騰訊,首次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No.1。在被時代拋棄的陰影籠罩下,馬化騰召集高管開會,討論主題是“騰訊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在這場后來載入騰訊發展史的會議上,兩個關鍵詞最終浮現出來:“資本”和“流量”。
騰訊由此開啟了收縮戰線和戰略投資的十年。它從搜索、電商等戰場上抽身,轉而依靠資金和流量注入,扶持了一批垂直領域的小巨人。
十年后,盡管被譏誚為“沒有夢想”,但騰訊市值相比2011年增長10倍,作為中國互聯網雙巨頭的地位已經無可動搖。
今天的字節,處在騰訊當年類似的位置上。
張一鳴,今日頭條
按照傳言中的4000億美元估值,字節已有資格取代百度,與阿里和騰訊組成“新BAT”。旗下王牌產品抖音和TikTok如日中天,視野之內幾無對手。
不過,在新一代三巨頭中,騰訊在社交和游戲之外,還有廣告和企業業務;阿里除了電商基本盤,在本地生活、云計算等領域也有布局。相比之下,高度依賴抖音的字節顯得較為單薄;此前試水的教育、游戲、音樂、辦公等板塊,要么折戟沉沙,要么尚未占據主導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字節的解決方案與騰訊十年前的破局之道如出一轍:投資。
2018年至今,字節每年的投資對象快速增加,分別是22家、26家、39家和61家。盡管總量仍不及騰訊和阿里,但若只看收購,字節過去幾年已經超越AT,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并購之王。
字節“復制”騰訊,在“術”的層面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是游戲業務。通過并購沐瞳科技、有愛互娛等公司,字節迅速在游戲行業占據一席之地,躋身海外手游收入榜前20名。
但在“道”的層面上,字節尚未學到騰訊的精髓。
在向投資公司轉軌的過程中,騰訊的“道”是做“薄”,除了投入資金外,還要嚴格劃定自身的業務邊界,拿出流量、舍出半條命來開放。
但字節在大舉投資的同時,似乎不愿放棄那些并非自身所長,但,似簡單、來錢快的業務,頻頻親自下場,與潛在投資對象搶生意,它的流量池也從未真正開放給他人。
“術”的趨同,讓字節迅速成為投資圈最亮眼的新星;但“道”亦即戰略思維的差異,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字節做投資的戰略高度。
字節曾以“APP工廠”聞名;但略顯尷尬是,它已經很久沒有做出爆款了。正因為如此,加快投資步伐,就成了字節不得不做的選擇。
目前,無論是用戶量還是賺錢能力,抖音和今日頭條都是字節的兩大主力。但抖音上線至今已有5年,今日頭條更是即將步入第10個年頭。
字節近年來寄予厚望的多個新產品、新業務,包括西瓜視頻、悟空問答、大力教育等,在經歷初期的轟轟烈烈后,大都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
其中,西瓜視頻坐擁抖音和今日頭條兩大APP的流量加持,卻陷入長時間的戰略搖擺和人員調整,直到圈定“中視頻”才穩定下來。
為了吸引用戶,西瓜視頻在版權、推廣和創作者等方面投入巨資,但從易觀數據來看,過去一年間,西瓜視頻的人均月使用時長從2020年10月的24.89小時,下滑至2021年8月的16.36小時,用戶黏性不容樂觀。
另一位曾經的寵兒悟空問答,上線之初砸下真金白銀,挖來大批頭部作者。但在三年多的燒錢之后,悟空問答今年1月宣布關閉,對知乎的挑戰以失敗告終。
此外,字節一度將大力教育列為P1優先級業務,但隨著今年7月“雙減”政策的落地,整條賽道的商業邏輯被摧毀,大力教育旗下多條業務線陷入裁員和調整,終究沒能成為奇跡。
再加上游戲業務規模尚小,直至今日,字節的營收仍然主要靠抖音。
今年4月曝光的一份內部訪談材料顯示,字節跳動今年的廣告收入目標為2600億元,其中抖音需要完成1500億元,占比接近6成。同時,抖音電商業務還背負著全年1萬億GMV(商品交易總額)的KPI。
抖音雖然強大,卻也不能扛下一切。
目前,抖音平均DAU(日活躍用戶)約為6億,相當于行業第二名快手的2倍以上,新用戶增長預計將逐漸放緩。此外,高密度的APP廣告也會對用戶體驗造成影響。
這意味著,抖音必須從別的板塊掘金,豐富收入來源。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潛力巨大、與短視頻和直播極易打通的本地生活。
從2020年中起,抖音陸續上線達人探店、打卡點評、餐廳榜單和團購等功能,并提供較高折扣,儼然有發起新一輪團購大戰的架勢。此外,心動外賣業務也在醞釀之中。
但本地生活是一個高投入、重運營的業務,且有美團、餓了么等重量級玩家,抖音想要分到蛋糕,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這也讓字節不可能把寶完全押在抖音的本地生活板塊上。
換一個角度來看,字節手里的錢,既然可以讓自己人燒,那么不妨也拿出一些出來讓別人“燒”,也就是投資。
通過做投資,字節能夠有效緩解爆款新品難產的難題,并更加靈活地探索新的領域。假如投對了地方,說不定能在體系外培育出新的增長點;就算投得不對,也可以通過巧妙的財務處理,減小對報表經營業績的拖累。
此外,字節除了能夠給被投企業注入資金外,還提供了某種價值背書,讓后續融資更加便利。而被投企業估值上漲,可以折算到字節自身的估值上,從而為將來登陸二級市場做好鋪墊。
過去幾年間,字節的投資頻次明顯增多,甚至開始在游戲領域與騰訊爭奪投資標的。但時至今日,在談論中國互聯網格局時,“騰訊系”仍然聲名卓著,而“頭條系”還尚未形成。
兩大陣營的實力差距懸殊。“騰訊系”擁有美團、京東、拼多多、滴滴、快手、B站等一眾垂直賽道頭部公司;而“頭條系”幾乎沒有一家能夠與上述公司相提并論的企業。
也就是說,字節尚未能憑借投資,在中國互聯網圈建立自己的山頭。
這與字節目前的投資偏好有關。公開數據顯示,字節的大多數單筆投資規模介于數百萬元至一億元人民幣之間,約占投資總數的91%;入股時間集中在項目早期,天使輪、A輪和B輪投資占比約51%。
不過,2021年以來,字節開始在游戲、VR(虛擬現實)、新消費等賽道頻繁出手,顯著拉升了投資規模。例如,今年3月,字節以40億美元收購游戲公司沐瞳科技,成為上半年規模最大的游戲行業并購案。
字節的上百筆對外投資可按照縱向和橫向進行劃分。縱向投資主要圍繞字節的主業——內容和視頻展開,被投對方大都是工具型產品或服務,或是同類競品,以鞏固主營業務。例如,字節先后入股圖蟲、東方IC,向內容創作者提供版權圖片;通過收購Musical.ly,幫助TikTok拓寬海外市場等。
而在橫向投資中,字節涉獵很廣,覆蓋游戲、VR、娛樂、新消費、醫療、房地產、芯片等眾多領域。
游戲是字節的投資重點之一。截至目前,字節麾下已經擁有31家游戲公司、10多家游戲工作室和4個發行平臺,其中許多是通過入股或收購而來。字節近日啟動測試的MOBA手游《決勝巔峰》,被視為騰訊現金牛《王者榮耀》的重要挑戰者,其開發商正是字節巨資收購的沐瞳科技。
此外,字節今年8月將國內最大VR廠商Pico收入囊中,據傳交易金額超過90億元。VR設備是打開“元宇宙”的關鍵入口,字節天價買入Pico,其目標顯然是元宇宙的巨大想象空間。
在新消費板塊,字節也有所布局。2020年以來,字節先后投資了懶熊火鍋、鯊魚菲特、因味茶、Manner咖啡等新興品牌,涵蓋火鍋、輕食、茶飲、咖啡等多個餐飲品類。
不過,在簽出一張又一張的支票后,字節提供的資金之外的扶持并不算多。
騰訊之所以能夠構建“騰訊系”,關鍵在于除了投資外,它還把自身最大的優勢——流量釋放給了被投企業。可以說,資金和流量是騰訊投資之道的硬幣兩面,密不可分。
這套打法在電商板塊表現得尤為明顯。通過微信支付九宮格等方式,騰訊將自己的社交流量開放給京東、美團、拼多多等盟友,對于后者的快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國第二大流量池,字節同樣具備足以影響某一行業的流量分發能力。但目前,它似乎尚未找到最合適的流量輸出方式。
原因之一是,由于業務范疇和經營模式的差異,字節的許多投資對象并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網絡效應,無法像電商那樣,通過密集注入流量來換取增長。尤其是游戲、VR等行業的公司,其核心的產品研發能力并不會隨著流量的增多而變化。
此外,字節目前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就是“賣流量”,無論是信息流廣告還是營銷服務皆是如此。假如向被投企業注入流量,可能會與字節自己的生意產生摩擦,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字節改變投資玩法的難度。
如何將流量金礦的價值最大化,是字節必須想明白的問題。
它目前的做法是自己深入交易環節,把流量“零售”給B端的中小商家。抖音很早就為美團、餓了么開通了小程序,卻不提供流量扶持,反而自己嘗試做“心動外賣”、拉攏線下商戶,正是這種思路的體現之一。
其實,如果字節愿意再退一步,專注做好流量分發,那么除了能夠從繁雜的具體運營中解脫出來,還可以為被投企業及其他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流量動能,自身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三極的地位也將得到鞏固。在流量日益昂貴的情況下,字節僅僅投錢,相當于拿自己的錢幫人買流量;只有把自己的流量運用得當,才會事半功倍。
字節做投資,固然已經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績。尤其是在游戲板塊,無論是自研產品還是代理發行,競技手游還是3A大作,字節已經隱然開始在各條賽道與騰訊扳手腕。
但它面臨的難題也有不少。最大挑戰是,在電商、社交、文娛等重點板塊,中國互聯網的優質標的基本完成“非A即T”的站隊,字節姍姍來遲,可選余地并不算多。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中小規模的公司,出于各種各樣的考慮,竭力在騰訊和阿里之間保持平衡,不愿倒向其中一方。字節本應抓住機會,把他們收入己方陣營;但它目前尚未有這方面的舉動。
以小紅書為例,它曾在2018年的一輪融資中,同時拿到了阿里和騰訊的錢,成為圈內少有的同時具備AT背景的創業公司。此后有傳言稱,阿里將收購小紅書,后者迅速予以否認,保持獨立發展的意愿可見一斑。
小紅書這樣的中間勢力,原本很有機會成為字節的盟友。但近期有媒體爆料,字節正在研發一款新產品,直接對標小紅書。無論是否屬實,這類傳言都會對雙方的潛在合作形成阻礙。
目前,字節的投資風格仍以廣撒網為主,顯然是希望通過小規模、高頻次的布局,押中下一條具備爆發力的賽道。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與“投公司”相比,字節更青睞“投賽道”。
但科技行業的規律是,一條賽道只有迎來風口,創業者才能直上云霄。風口的背后,通常是某一項革命性技術的普及應用,比如2011年的移動互聯網和3G通信網絡;而在2021年,人們尚未看到基礎技術突破的曙光,風口自然就無從談起。
以元宇宙為例,字節壓下重注,大洋彼岸的Facebook也說要轉型為“元宇宙公司”。但仔細拆分就會發現,當前的所謂元宇宙在軟硬件上依賴現有硬件和技術,更像是概念產物,而非創新成果。這讓元宇宙顯得有些面目可疑,前景仍然一團迷霧。
十年前,騰訊揮舞著支票,在移動互聯網這條已經確定無疑的全新賽道上選貨;但在今天,字節其實是在用一張張支票,購買不同賽道的入場券,并期望其中一條能夠帶來千倍回報。
在此過程中,字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錢夠不夠多,而是選得準不準。這將格外考驗張一鳴作為一號位的戰略眼光和決策能力。
當騰訊在2011年啟動變革時,馬化騰身邊有兩位高盛出身的資深投行人士提供助力——劉熾平和James。在兩人的主導下,騰訊先后入股搜狗、大眾點評、京東、58等公司,最終成就了企鵝帝國。
如今,張一鳴的左右同樣不乏精兵強將。尤其是今年3月加入的周受資,此前曾在高盛、DST等投資機構工作,曾經操盤小米公司上市,并推動DST在2013年就入股了字節。他能否扮演類似騰訊劉熾平的角色,十分值得期待。
互聯網巨頭在成長到某一階段后,受制于戰略能力和管理半徑,都存在向投資公司轉型的傾向。以騰訊為例,去年第四季度,它的投資收益貢獻了一半經營利潤,且增速遠超業務本身。
騰訊在2011年走過的路,今天的字節勢必也要重走一遍。這條路能不能走好,將決定字節在“新BAT”中的長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