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最新一期羅振宇的“知識就是力量”,里面講的一個點特別符合今天要講主題:要抓住“永恒不變的東西”作為事業的基石。
互聯網變化多端,用戶獲取方式,流量玩法,各種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我們在一代一代的互聯網迭代中激流勇進,想抓住每一次的浪潮不掉隊。很多公司貼出標語“互聯網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雖然認同變化是常態,但在迭代中抓住紅利的人,經常企圖把自己現在成功的方法復制到每一輪變遷中去,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從移動時代到微信時代,單純復制自己成功方法論的人,貌似都不成功。PC社區的運營方法轉嫁到APP行不通,微信公眾號從業者永遠迷戀“加粉”也難抵流量下滑的大勢。
因為變化中孕育出來的方法并不是真理。
我們需要思考:永恒不變的是什么?
人需要獲取信息 (社會發展的本源是信息的傳遞效率越來越高)
人需要獲取服務(社會發達的標志是分工細致,互相服務)
人需要獲取產品 (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產品是服務的凝結)
不管互聯網的工具再怎么變化,人這種社會動物、物理動物的“需求”是不變的。 先放下掉流量買賣的邏輯,我們從這一條線重新用上帝視角審視我們的本地生活服務,如何更好的連接并黏住一個城市的人?
或者我們思考下,流量一定是被消耗的么?
連接人真的只是觸達和傳播(被動)嗎?
吸引和黏住(主動)難道不是更好的方式?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們提出三個基于人本質需求的“新的流量獲取方式”,分享給大家。
1. 基于區域的內容流量吸住人,形成為“內容”主動訪問或打開的“心智”
(1)區域內的人關心區域內的事情(民生 政策解讀)
——長期做堅持做 做積累沉淀
(2)區域內的人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有價值的信息(分類信息 問答)
——長期做堅持做 做數據沉淀
(3)區域內的人互相認識,從線上走到線下(社交也是內容)
——長期做堅持做 做習慣沉淀
(4)本地生活消費的各類深度信息(買房 買車 裝修 結婚 吃喝玩樂 金融)
——長期做堅持做 做經驗沉淀
實現這個流量的方式,就是通過APP+小程序+公眾號,形成一個用戶主動訪問的高質量內容入口。
2. 基于服務的短路徑信任流量,培養用戶因為信任你,消費前必須找你的“心智”
我們以前的路數是做長時間的社區內容積累,然后通過用戶池打撈一些用戶來做行業轉化,比如我們以前每年做大量的家裝日記,來吸引裝修中的用戶來看裝修過用戶的日記,然后再聚攏他們,組織活動,轉化和服務用戶。
移動端屏幕越來越小,用戶不再使用菜單,僅僅瀏覽信息流,長尾流量不像PC端那樣好搜集了,很難通過傳統的方式來獲取精準用戶。
換個思路,
難道用戶的需求只是“獲取裝修經驗”嗎?還有沒有什么服務是必須的?我們以前獲取用戶的方法是不是流程太長了,有沒有最直接的獲取裝修用戶的方法?
如果跳開流量獲取,做一個幫助用戶更好的獲取裝修服務的機構,直接為用戶提供驗房,監理,挑選裝修公司,資金保障,裝修貸款等服務,如果這個機構的收費低于同行,服務高于同行,每個常州要裝修的人都愿意找這個機構提供服務,是不是這也是另外一種流量的入口,而且堅不可摧?
“裝修服務領域的小米”如何? 而我們的大流量我們都用來放大這個機構的服務和口碑,反復塑造用戶信任和選擇的“心智”? “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吸引用戶的方法,只是我們總覺得自己是個“媒體人”,誰TM的給我們貼的標簽???
3. 基于商品本身的移動電商流量
“符號云”這種社交電商工具的興起,是一種必然。
因為從效率來說,交易的效率遠遠大于媒體。以前看微信推文然后再去美團點評看一下評價,再團個優惠券的邏輯流程太長了,能不能看到就動心,動心就買到呢?
社交電商是社會效率提升的必然結果嘛!
大眾點評解決的是距離優先+好評優先的選擇問題,“什么值得買”解決的是價格優選的選擇問題,美團因為主線放在了外賣,本身信息又太多太雜,因此留了個“價格”+“品質”選擇的空間出來給了城市電商。
精選20%優質商家,享受特別產品價格,難道不就是城市電商要塑造的用戶主動訪問的“心智”嗎?
為什么南昌好店和“符號云”在產品上要和主流電商平臺匹配,要“隨時退”客服實時在線,每天要上新?要突出復購指標?一切不就是為了讓用戶沒有后顧之憂,反復讓用戶來購買嗎? 南昌好店?常州優選?你看,名字就體現出了業務邏輯和心智。
在一個城市,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一個本地生活的“消費嚴選”,每天能買到便宜的好貨,是讓用戶主動打開的最核心理由。
當你脫離了流量思維來看到我這篇內容,并且深度認同,你同時會發現,用戶的主動訪問和獲取,才是最牛逼的“流量”,“流量獲取”能力已經不再是根本,你需要的更多是“專業吸附能力”。——專業的用內容吸引用戶的能力,為各行各業消費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專業的產品電商運營能力。
當被動變成主動,流量就變成會生長,能留存的新物種,“品牌”才能真正落地,實現品牌的吸附人的價值,這是我這三個月思考的結果。
這,也許就是下一個新時代的大門。

